"日本" siû-thin kiên ke chhâ-phe̍t

Chhiùng Wikipedia lòi
刪去的內容 新增的內容
小躍kâu-liù | Kung-hien
se-mì 替換成Hakka-TW模板, replaced: twinHAN → Hakka-TW|1 using AWB
Sdfkâu-liù | Kung-hien
無編輯摘要
Thi 1 hàng: Thi 1 hàng:
{{Hakka-TW|1|Ngi̍t-pún‎}}<br />
{{Hakka-TW|1|Ngi̍t-pún‎}}<br />
'''日本'''系位于亚洲东部 嘅 島国,領土由北海道、本州、四国、九州四个大島 捞 六千八百多个小島組成,西临日本海 捞 朝鮮半島隔海相望,东面就系太平洋,國土面積約37.8萬平方公里。 “日本”这个词 嘅 名字 意思系“朝阳升起 嘅 地方。「日本」一詞字出自[[倭]](抑 [[大和]]) 嘅 雅称'''日之本'''({{jpn|j=日の本|hg=ひのもと|rm=Hi no moto}}),在《[[万叶集]]》及《[[源氏物語]]》中出現。臨尾 受到[[漢文化]],該名詞 嘅 發音 自[[训读]]改系現在 嘅 [[音读]]。</ref>,[[日語]]中「日本」一詞有多个讀法,一般讀作「{{lang|ja|にっぽん}}」({{Audio|ja-nippon(日本).ogg|Nippon}})或「{{lang|ja|にほん}}」({{Audio|ja-nihon(日本).ogg|Nihon}})<ref>{{cite web|title={{lang|ja|日本の正式な読みは「ニッポン」?}}|url=http://toron.pepper.jp/jp/kodai/kigen/nippon.html|accessdate=2014-03-20|archiveurl=https://archive.is/8lXlv|archivedate=2014-01-05}}</ref>。到今晡日,[[日本政府]] 本本 無规定标准读音,故所有两个读法<ref name="kokkai171_570">{{cite web | url=http://www.shugiin.go.jp/itdb_shitsumon.nsf/html/shitsumon/171570.htm | title={{lang|ja|第171回國會 質問第570號 日本国号に関する質問主意書}} | publisher=[[日本眾議院|衆議院]] | accessdate=2014-03-20}}</ref>。但由於位於[[中國]]東面 嘅 [[海洋]]上,故此[[中文]]使用上抑稱其系「[[東瀛]]」 抑 「[[東洋]]」<ref>{{cite web | url=http://www.kpcn.org/zhuanti/swjz/a/a004.htm | title="扶桑"與日本 | author=吴鸿春 | accessdate=2015-03-21}}</ref>。
'''日本'''系位于亚洲东部 嘅 島国,領土由北海道、本州、四国、九州四个大島 捞 六千八百多个小島組成,西临日本海 捞 朝鮮半島隔海相望,东面就系太平洋,國土面積約37.8萬平方公里。 “日本”这个词 嘅 名字 意思系“朝阳升起 嘅 地方。「日本」一詞字出自[[倭]](抑 [[大和]]) 嘅 雅称'''日之本'''({{jpn|j=日の本|hg=ひのもと|rm=Hi no moto}}),在《[[万叶集]]》及《[[源氏物語]]》中出現。臨尾 受到[[漢文化]],該名詞 嘅 發音 自[[训读]]改系現在 嘅 [[音读]]。</ref>,[[日語]]中「日本」一詞有多个讀法,一般讀作「{{lang|ja|にっぽん}}」({{Audio|ja-nippon(日本).ogg|Nippon}})或「{{lang|ja|にほん}}」({{Audio|ja-nihon(日本).ogg|Nihon}})<ref>{{cite web|title={{lang|ja|日本の正式な読みは「ニッポン」?}}|url=http://toron.pepper.jp/jp/kodai/kigen/nippon.html|accessdate=2014-03-20|archiveurl=https://archive.is/8lXlv|archivedate=2014-01-05}}</ref>。到今晡日,[[日本政府]] 本本 無规定标准读音,故所有两个读法<ref name="kokkai171_570">{{cite web | url=http://www.shugiin.go.jp/itdb_shitsumon.nsf/html/shitsumon/171570.htm | title={{lang|ja|第171回國會 質問第570號 日本国号に関する質問主意書}} | publisher=[[日本眾議院|衆議院]] | accessdate=2014-03-20}}</ref>。但由於位於[[中國]]東面 嘅 [[海洋]]上,故此[[中文]]使用上抑稱其系「[[東瀛]]」 抑 「[[東洋]]」<ref>{{cite web | url=http://www.kpcn.org/zhuanti/swjz/a/a004.htm | title="扶桑"與日本 | author=吴鸿春 | accessdate=2015-03-21}}</ref>。

==歷史==
在[[日本神話]]中,太陽神[[天照大神]]的後裔[[神武天皇]]于公元前660年建立日本國並即位為天皇<ref>{{cite web | url=http://miko.org/~uraki/kuon/furu/text/kojiki/07.htm | title=新訂 古事記:第七章—山幸彥與海幸彥 | accessdate=2013-12-10}}</ref>。今晡日 嘅 [[考古學]]證據,古代 嘅 日本除了原住民外其他系自[[東南亞]]及[[東北亞]]遷徙來 嘅 各民族融合演變<ref>{{cite web | url=http://news.163.com/11/0701/00/77RBHPMO00014JB6.html | title=中科院:日本人口从5000年前快速增长 | publisher=中国新闻网 | via=网易 | date=2011-07-01 | accessdate=2013-12-10}}</ref>.概在公元前一萬年開始,日本進入[[新石器時期]],系[[繩紋時代]](公元前一萬年到公元前3世紀)和[[彌生時代]](公元前3世紀到公元3世紀)。

=== 彌生時代 ===
伴隨著從[[東亞]]遷入日本的[[渡來人]],日本在[[彌生時代]]初期出現了[[陶器]]、[[鐵器|鐵]]、[[青銅器|銅器]]以及[[水田]]等文化,逐漸成為一個農業社會<ref>{{cite web |url=http://www.britannica.com/eb/article-23121 |title=The Yayoi period (c.250 BC – c.AD 250) |publisher=[[大英百科全書|Encyclopædia Britannica]] |date=2006 | accessdate=2006-12-28}}</ref>,同時一些如[[奴國]]等的小國也開始與中國發展外交關係<ref name="Hanshu">《[[後漢書]]·卷八十五·東夷傳》</ref>。到了公元2世紀後半期,各小國[[倭国大乱|內戰頻繁]],直至4世紀才出現首個統治日本列島大部分土地的[[大和國]],建立[[大和王權]]<ref>{{cite web | url=http://history.chinaiiss.com/html/20128/8/a52cf8_4.html | title=日本大和民族的起源 | publisher=战略网 | date=2013-08-08 | accessdate=2014-03-25}}</ref>。

=== 飛鳥時代 ===
在[[大和王權]]建立後,日本一直透過[[朝鮮半島]]的諸國吸收來自於亞洲大陸的文化。587年,豪族[[蘇我氏]]的頭目[[蘇我馬子]]擊敗了[[物部守屋]],又在592年暗殺了[[崇峻天皇]]、立女皇[[推古天皇]]為帝,[[聖德太子]]攝政<ref>{{cite web | url=http://miko.org/~uraki/kuon/furu/text/syoki/syoki22.htm | title=日本書紀:卷廿二—推古紀 | accessdate=2015-03-21}}</ref>,日本進入[[飛鳥時代]]。聖徳太子制定了官位十二階,并頒布了憲法十七条,嘗試建立一個以[[天皇]]為中心的國家。聖徳太子過世後,蘇我氏長期掌權。645年,[[中大兄皇子]]和[[中臣鐮足]]暗殺了[[蘇我入鹿]],掌握了政權,是為「[[乙巳之變]]」<ref>{{cite web | url=http://miko.org/~uraki/kuon/furu/text/syoki/syoki24.htm | title=日本書紀:卷廿四—皇極紀 | accessdate=2015-03-21}}</ref>。中大兄皇子擁立孝德天皇即位,推動[[大化革新]]等改革,仿效中国[[唐朝]]的[[唐朝#政治體制|政治制度]],嘗試建立一個[[令制国|律令制]]的國家。710年,[[元明天皇]]遷都[[平城京]]<ref>{{cite web | url=http://miko.org/~uraki/kuon/furu/text/syokki/syokki05.htm | title=續日本紀:卷第五—元明紀二 | accessdate=2013-12-10}}</ref>,日本進入了[[奈良時代]],[[令制国|律令制]]國家也日益成熟。大和政權的版圖在這時也逐漸擴張,征服了[[東北地方]]部分地區和[[南九州]]<ref>{{cite web | url=http://www.jlbooks.com.tw/Epaper/upload/StyleS/S38.htm | title=日語精讀教材(上) | publisher=致良出版社 | accessdate=2013-12-10 | author=大森和夫}}</ref>。

[[File:KyodoByodoin2.jpg|thumb|left|修建于平安時代的[[平等院]]鳳凰堂]]

奈良時代後期,政局動蕩,律令制松弛。794年,[[桓武天皇]]遷都[[平安京]](現在的[[京都]])<ref>{{cite web | url=http://miko.org/~uraki/kuon/furu/text/kouki/kouki03.htm#kou03_02 | title=日本後紀 卷第三 桓武紀三 | accessdate=2014-03-20}}</ref>,此後到1192年成立[[鎌倉幕府]]的這段期間是為[[平安時代]]。[[嵯峨天皇]]时期的《[[新撰姓氏錄]]》记录了居住在京都及畿內的1182个氏族,其中「漢」為163氏,「百濟」為104氏,「高句麗」為41氏,「新羅」為9氏,「任那」為9氏<ref>{{cite web | url=http://miko.org/~uraki/kuon/furu/text/mokuroku/syoujiroku/syoujiroku.htm | title=新撰姓氏錄(しんせんしょうじろく) | accessdate=2013-12-10}}</ref>。這一時期,随着地方庄园势力的不断增强和朝廷的内乱,軍人阶层(即[[日本武士]])逐渐上升到权力的中心<ref>{{cite web | url=http://163.16.60.27/guidance/learnpage/his.htm | title=遺忘在歷史洪流中的日本武士 | accessdate=2013-12-10}}</ref>。

平安時代末期,出現了以東國為勢力范圍的[[源氏]]和以西國為勢力範圍的[[平氏]]兩個龐大的武士勢力,1159年,發生[[平治之亂]],源氏實力雖遭遇很大削弱,但在東國仍擁有強大實力,國家內戰頻仍。經過長期的[[源平合戰]],平氏被趕出京都,于1185年在[[壇之浦之戰]]中徹底覆滅<ref>{{cite web |url=http://www.kamakura-burabura.com/rekisiyositunedannourakassen.htm |title={{lang|ja|源平合戦(壇ノ浦の戦い)ーー平氏滅亡}} |accessdate=2008-01-12}}</ref>。

=== 幕府時代===
1192年,武士首领[[源赖朝]]被封为[[征夷大将军]],建立[[镰仓幕府]],並展開軍政統治,开始了日本600多年的[[幕府]]時代。源赖朝過世後,其妻子的娘家[[北條氏]]實力擴大,開始操縱之後的繼位者,幕府大權旁落北條氏之手<ref>{{cite web | url=https://isp.moe.edu.tw/resources/search_content.jsp?rno=1659169 | title=北條氏的專權 | accessdate=2013-12-11}}</ref>。[[承久之亂]]後,北條氏的[[合議制]]執權政治達於全盛。1232年(貞永元年),北條泰時制訂法典《[[御成敗式目]]》(又稱《貞永式目》)<ref>{{cite web |url=http://www.tamagawa.ac.jp/sisetu/kyouken/kamakura/goseibaishikimoku/exp.html |title={{lang|ja|御成敗式目の要点}} |publisher= |date= | accessdate=2008-01-12}}</ref>。該法典最初僅適用於[[武家]]內部,後來適用於全國。1274年(文永十一年)與1281年(弘安四年),[[蒙古帝國|蒙元]]兩次侵日都未能成功,而戰後受貨幣經濟影響,無法恩賞抗元官兵,導致[[御家人]]的貧困與御家人制度的解體<ref>{{cite web | url=http://www.ee-techs.com/japan/japan-2c.htm | title=鐮倉幕府的成立 | accessdate=2013-12-09}}</ref>。北條氏實行一族獨裁,加深御家人和非御家人武士的反感,地方武士和農民積極進行反幕活動,幕府由盛轉衰。[[後醍醐天皇]]乘機發動[[正中之變]]與[[元弘之變]],倒幕號召得到各地武士響應。1333年5月[[新田義貞]]攻陷[[鎌倉]],鎌倉幕府滅亡<ref>{{cite web | url=http://d.hatena.ne.jp/keyword/%BF%B7%C5%C4%B5%C1%C4%E7 | title=新田義貞とは - はてなキーワード | accessdate=2013-12-10}}</ref>。

後醍醐天皇掌握大權以後,并沒有滿足武士階層的期望。大軍閥[[足利尊氏]]成為所有武士的代表,于1336年攻陷京都,扶持[[兩統迭立]]中的[[持明院統]][[光明天皇]]即位。[[大覺寺統]]的後醍醐天皇把持著[[日本皇室]]的[[三神器]]逃到[[吉野]]山中,堅持自己才是正統<ref>{{cite web | url=http://www9.wind.ne.jp/fujin/rekisi/nanboku/godaigo.htm | title=後醍醐天皇 | accessdate=2013-12-09}}</ref>,足利尊氏則在京都建立了[[室町幕府]],于是出現了京都(北朝)和吉野(南朝)兩個對立的朝廷。[[南北朝 (日本)|南北朝]]的征戰持續了將近60年,1392年,足利義滿逼南朝的[[後龜山天皇]]讓位,由室町幕府擁立的北朝[[後小松天皇]]成為天皇,也終止了長達57年的南北朝時期<ref>{{cite web |url=http://www.cc.matsuyama-u.ac.jp/~tamura/mannbokutyou.htm |title={{lang|ja|南北朝(期)}} |accessdate=2008-01-12}}</ref>。1401年,[[室町幕府]]第三任[[將軍]][[足利義滿]]為了经济利益和抗衡天皇而向[[明朝]]朝貢,明廷遂封其為「[[日本國王]]」,但幕府於7年後與明斷交<ref>{{cite web | url=http://qk.cass.cn/rbxk/qkml/2007year/1/200911/P020140416544758520115.pdf | title=中日邦交史值得研究 | publisher=中国社会科学院 | accessdate=2015-03-21}}</ref>。

[[File:Castle Himeji sakura01 adjusted.jpg|thumb|right|[[姬路城]],日本在江户时代的[[城堡]]]]

[[室町幕府]]末期([[1467年]])發生了[[應仁之亂]],標誌著日本進入[[战国 (日本)|戰國時代]]<ref>{{cite book |first=George|last=Sansom |year=1961 |title=A History of Japan: 1334–1615 |publisher=[[史丹福大學出版社|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]]|pages=42, 217 | isbn=0-8047-0525-9}}</ref>。1573年,[[大名]][[織田信長]],亦是當時最強悍的諸侯,攻下室町幕府所在地[[二條御所]],將[[足利義昭]]流放到[[河內國]],室町幕府滅亡,日本進入[[安土桃山時代]]([[1573年]]至[[1603年]])。[[1582年]],織田信長在[[本能寺之變]]中,因家臣[[明智光秀]][[兵變]]而被害<ref>{{cite web | url=http://news.sina.com.tw/books/history/barticle/9414.html | title=本能寺之變 | publisher=遠流出版公司 | accessdate=2013-12-09 | author=林明德}}</ref>。信長重臣[[羽柴秀吉]]繼承了其勢力,繼續進行統一日本的戰爭。[[1586年]],秀吉受賜姓豐臣氏並就任[[太政大臣]]與[[關白]]的官職,並於[[1590年]]击败[[北条氏]]統一日本,隔年秀吉將關白一職讓與過繼來的養子[[豐臣秀次]],自稱[[太閤]],以世襲的方式宣示豐臣政權的穩定<ref>{{cite web | url=http://www7a.biglobe.ne.jp/echigoya/jin/HashibaHideyoshi.html | title=羽柴秀吉(はしば・ひでよし) 1536~1598 | accessdate=2013-12-09}}</ref>。秀吉統率大部分的大名諸侯,自[[1592年]]起發動[[萬曆朝鮮戰爭|文祿・慶長之役]],攻打[[李氏朝鮮|朝鮮]]<ref>{{cite web | url=http://www.h4.dion.ne.jp/~kosak/korea.htm | title={{lang|ja|文禄・慶長の役}} | accessdate=2013-12-10}}</ref>。1593年6月,日本因海戰失利,無法補給,加上朝鮮[[瘟疫]]流行,為保朝鮮南部四道的戰果,遂派使節隨同明使沈惟敬到[[北京]]議和,其間談判使者[[石星]]、[[沈惟敬]]與[[小西行長]]合謀欺瞞矇混中日雙方,使得明朝在冊封秀吉為[[日本國王]]時態度輕慢。9月,明朝賜封的使者抵達日本,豐臣秀吉因朝鮮王子不前來答謝而頓感大怒,拒絕受封,下令驅逐明朝使節,並將小西行長治罪,再次發兵攻打朝鮮<ref>{{cite book | title=日本史話—近古篇 | pages=108 | isbn=9570829281 }}</ref>。[[1598年]]7月,豐臣秀吉在[[伏見]]城過世,日軍開始撤出朝鮮半島。

[[1600年]],封地在[[關東]]地方的大名[[德川家康]]取得了[[關原之戰]]的勝利<ref>{{cite web |url=http://www.cam.hi-ho.ne.jp/y-t-ueno/newpage11.htm |title={{lang|ja|関ヶ原の戦いとは}} | accessdate=2008-01-12}}</ref>,基本上獲得軍、政上的優勢。[[1603年]],家康被任命為征夷大將軍,開創[[江戶幕府]]<ref>{{cite book|last=Turnbull|first=Stephen|title=Toyotomi Hideyoshi|year=2010|publisher=[[魚鷹出版|Osprey Publishing]]|isbn=978-1-84603-960-7|page=61}}</ref>。[[1615年]],德川家康在[[大坂之役]]中完全消滅了[[豐臣氏]]的勢力,實現了日本的統一,江戶幕府也成為日本實際上的統治者。江戶幕府實行日本獨特的封建體制「{{link-ja|幕藩制|幕藩体制}}」,將社會分為[[四民|士農工商]]四個階級及穢多、非人等[[賤民]],基本上階級間的流動受到限制。在幕藩制之下,各藩领国在經濟上依賴中央政府的市場進行交易,幕府凭借经济上优势确保其统治权;但隨著後期商品經濟的高度發展,藩际贸易大大减少各领国对中央的依附性,各藩表现出明显的独立倾向,瓦解了幕藩体制的政治基础<ref>{{cite web | url=http://www.2vi.org/s/shijieshi/LS20070000K5/LS20070000K5124.html | title=《北方论丛》(哈尔滨)2007年5期第104~109页:日本江户时代的幕藩体制与商品经济 | publisher=[[哈尔滨师范大学]]| author=左学德/王晓燕 | accessdate=2013-12-09}}</ref>。

[[File:MorrisonShip.jpg|thumb|left|佩里的「[[黑船]]」敲開了日本的國門]]

日本第一次接觸歐洲人是在[[1543年]],當時一艘[[葡萄牙]]船漂流到[[鹿兒島]]的[[種子島]]<ref>{{cite web | url=http://www.zipangguide.net/travel/sight/kagoshima/index.html | title=鹿兒島介紹 | publisher=日本見聞錄| accessdate=2013-12-09}}</ref>。時日本正值[[战国 (日本)|戰國]]紛擾,葡萄牙人將[[火槍]]帶入日本,并快速普及,[[基督教]]也在這時進入日本<ref>{{cite book | title=日本文化史: 日本文化的光与影 | publisher=語橋文化 | author=楊永良 | year=1999 | pages=190-191 | isbn=9789579821636}}</ref>。然而,傳教活動與[[南蠻貿易|發達的貿易]]逐漸威脅到江戶幕府的統治,於是幕府[[1641年]]在把[[荷蘭]]商館遷移到長崎的[[出島]],奉行[[日本鎖國|鎖國]]政策<ref name="ETM207">{{cite book | title=[[江戶東京博物館]]展覽目錄 | pages=207}}</ref>,鎖國期間日本只與荷蘭和中國進行貿易。在奉行鎖國政策的200多年間,日本人通過與荷蘭人經商學習西方的知識<ref>{{cite web | url=http://data.book.hexun.com.tw/chapter-6364-1-6.shtml | title=脫亞入歐:日本的弒父情結(1) |author=陳斌 |publisher=陜西師範大學出版社| accessdate=2013-12-13}}</ref>,[[蘭學]]因而在日本生根發芽<ref>{{cite web | url=http://www.sanada.net.cn/shiliao/shiliao_01.htm | title=兰学的归去来兮辞 |author=江户川乱舞| accessdate=2013-12-13}}</ref>。直到1854年[[美國]]海軍准將[[馬休·佩里]]率領[[黑船|艦隊]]駛抵[[江戶]]附近的[[浦賀]],才重新敲開了日本的國門<ref>{{cite web |url=http://wwwi.netwave.or.jp/~mot-take/jhistd/jhist2_3_1.htm |title={{lang|ja|黒船来航-幕府の混乱}} |author=武田元介 | accessdate=2008-01-12}}</ref>。日本与[[西方]]重新接触後,立即感受到自己在世界舞台長時間的缺席已造成相當程度上的落後,需要向西方学习<ref>{{cite web | url=http://opinion.dwnews.com/news/2013-12-09/59355198-all.html | title=榜样日本 | publisher=[[多維新聞網]]| date=2013-12-09 | accessdate=2013-12-13}}</ref>。幕府末年暴動頻繁,幕藩體制搖搖欲墜,在西南四藩([[薩摩]]、[[長州]]、[[土佐]]、[[肥前]])為主的維新志士帶領下,一場全國性的[[倒幕运动|倒幕尊皇]]運動正式開展<ref>{{cite web | url=http://bookstrg.com/shtml/Reading/jing/065.htm | title=「倒幕」運動與明治維新 |publisher=策略出版| accessdate=2013-12-10}}</ref>。

=== 明治维新時代===
1867年末代德川幕府將軍[[德川慶喜]]主動[[大政奉還]],以[[明治天皇]]為首的新政府[[王政復古|正式成立]]<ref>{{cite web | url=https://isp.moe.edu.tw/resources/search_content.jsp?rno=1659187 | title=大政奉還與王政復古 | publisher=[[中華民國教育部]]| accessdate=2013-12-09}}</ref>,[[江戶時代]]結束。1889年,新政府頒布了《[[大日本帝國憲法]]》(又稱《明治憲法》),1890年舉行了第一次[[帝國議會 (日本)|帝國議會]]<ref>{{cite web | url=http://www.lib.ncku.edu.tw/www2008/news/news_show_ch_news.php?news_id=2857 | title=新增:日本帝國議會議事速記錄-臺灣檔 |publisher=[[國立成功大學]]|date=2013-12-18| accessdate=2014-03-14}}</ref>。

在整頓內政的同時,日本也積極對外擴張版圖。1867年開始的[[明治维新]]對日本进行了多项大刀阔斧的改革,在地方政治上[[廢藩置縣]],廢除[[大名]]制度<ref>{{cite book |author=袁昌堯,張國仁 |year=1996 |title=日本简史 |publisher=書林出版有限公司|pages=33 | isbn=9789575865993}}</ref>。然而大量[[士族 (日本)|士族]]在明治維新的過程中失業,造成極大社會問題<ref>{{cite book |author=小島慶三 |year=1996 |title={{lang|ja|《戊辰戦争から西南戦争へ》}} |publisher=中央公論新社|pages=186-191 | isbn=4-12-101316-6}}</ref>,並引發1877年的[[西南戰爭]]<ref>{{cite web |url=http://big5.huaxia.com/thjq/jsgoucheng/2008/06/1010934_3.html |title=日本最後的內戰:日本武士覆滅的西南戰爭 | publisher=華夏經緯網 | date=2008-06-26 | accessdate=2014-01-22}}</ref>。為安撫[[武士 (日本)|士族]]情緒,遂有出兵臺灣之議<ref>{{cite book |author=林明德 |year=1986 |title=日本史 |publisher=三民書局|pages=248 | isbn=957-14-0710-0}}</ref><ref>{{cite book |author=Donard King,著、角地幸男譯 |year=2001 |title=《明治天皇(上)》 |publisher=新潮社|pages=431-447 | isbn=4-10-331704-3}}</ref>。1871年10月,一艘[[琉球國]]船隻於[[颱風]]後漂流至[[臺灣]]東南部<ref name="征臺記事p.26">{{cite book |author=Edward H. House (譯/陳政三) |year=2003 |title=征臺記事‧武士刀下的牡丹花 |publisher=原民文化事業有限公司|pages=26-30 | isbn=957-8491-95-6}}</ref>,其中54名登島乘客被原住民[[出草]]殺害,史稱[[八瑤灣事件]]<ref name="真相">{{cite book |author=林呈蓉 |year=2006 |title=牡丹社事件的真相 |publisher=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| isbn=957-0463-76-7}}</ref>。由於當時琉球國同時向[[清朝]]和日本朝貢,而清廷表示將事件交由日本處理<ref group="註">日本在1872年3月派遣外務卿[[副島種臣]]前往中國,詢問清朝為何不懲辦臺番,清朝[[總理各國事務衙門|總理衙門]]大臣吏部尚書[[毛昶熙]]及戶部尚書[[董恂]]當時以「生番」(不順服清廷的臺灣原住民)不服王化為理由推搪。<br>原文:{{squote|副島:「生番害人,貴國置之不理,我國有必要問罪島人,因與貴國盟好,特先來奉告。」毛、董:「生番係我化外之民,問罪與否,聽憑貴國辦理。」}}</ref>,日本因而在1874年5月攻打臺灣南部[[排灣族]]部落,是為「[[牡丹社事件]]」<ref>{{cite web |url= http://distance.shu.edu.tw/taiwan/ch16/ch16_sec02.htm |title= 牡丹社事件|publisher=[[世新大學]]|accessdate=2014-03-14}}</ref>。在駐华英國公使調停下,中日兩國簽訂《[[北京專約]]》,後來日本政府將條文中的「[[琉球族|琉球人]]」詮釋為「日本國屬民」,因而在1879年以此为由[[琉球處分|吞并]]了琉球,琉球王国灭亡<ref name="琉球王國的滅亡 (三)">{{cite web |url= http://paper.udn.com/udnpaper/PII0002/112357/web/#02 |title= 琉球王國的滅亡 (三)|publisher=歷史月刊|author=赤嶺守|accessdate=2014-03-14}}</ref>。1894年,[[李氏朝鮮|朝鮮]]發生[[東學黨起義]],中日按《[[中日天津会议专条|天津條約]]》同時出兵朝鮮半島,起义平息后日本要求继续驻兵被拒,其後扣留[[朝鮮高宗|高宗李熙]],命[[大院君]][[李昰应]]主国事,後日本稱發現李昰曾要求[[東學黨]]與清軍一起驅逐日軍<ref>{{cite book| title=東学党事件ニ付会審ノ顛末具報 (明治28年9月20日の別紙第二号) | year=1895}}</ref>,於是不宣而战,突襲駐守於朝鮮的大清海軍。隨後於1894年8月1日,中日兩國互相宣戰,[[甲午戰爭]]正式爆發<ref>{{cite web | url=http://www.21ccom.net/lsjd/ssjt/2012/0801/64881.html | title=1894年8月1日清朝和日本政府互相向对方宣战 | accessdate=2014-01-23}}</ref>。1895年2月,清軍潰敗,清廷被迫派李鴻章代表清廷向日本求和,並以戰敗國身份在日本威逼下签订了條件苛刻的不平等条约《[[马关条约]]》,日本在此條約中獲得了[[臺灣]]和[[澎湖群島]]以及二[[億]]兩白银的巨額賠款<ref>{{cite web | url=http://www.millionbook.net/lsxs/d/dingzhongjiang/byjf/008.htm | title=北洋軍閥史話:六、甲午戰爭与馬關和約 |author=丁中江| accessdate=2014-01-23}}</ref>。1900年,[[俄罗斯帝国|俄国]]趁[[八国联军侵华战争]]时单独出兵佔據[[中国东北地区|中国東北]],但各国与清廷议和后俄国拒不撤兵,遂与日英等國交恶,最終在1904年爆發[[日俄戰爭]],日本獲勝,取得[[庫頁島]](日本称樺太)北緯50度以南的部分<ref>{{cite web|url=http://news.qq.com/zt2011/zxzg/1904.htm |title=1904年度事件:日俄战争 | publisher=騰訊| accessdate=2014-01-22}}</ref>。

1910年與[[大韓帝國]]簽訂了《[[日韓合併條約]]》,令朝鮮半島[[日韓合併|合併成為日本的一部分]]<ref>{{cite web |url= https://isp.moe.edu.tw/resources/search_content.jsp?related=y&rno=1661788 |title=日韓合併條約 | publisher = 中華民國教育部 | accessdate=2014-03-14}}</ref>。

=== 大日本帝國時期===
[[File:Asahigraph1937-9.jpg|thumb|right|1937年,[[關東軍]]進駐[[北平]]]]

[[二十世纪]]初,[[大日本帝國]]逐漸形成,日本自從發動清日戰爭和日俄戰爭,依次打敗清國及沙俄後,日軍充滿自信,開始成為軍事帝國,對外擴張<ref>{{cite web | url=http://www.takungpao.com.hk/mainland/content/2012-07/24/content_813093_3.htm | title=中國向東 日本向西 |publisher=陽光 總第128期 |via=大公網| date=2012-07-24 | accessdate=2014-01-23}}</ref>。日本於1910年併[[大韓帝國]]入版圖,是為[[日韓合併]];並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投向[[協約國]],向[[同盟國]]宣戰,以獲得德國在中國山東半島的殖民地。1914年9月,日本向[[德意志帝國|德國]]宣战,發動[[青島戰役]],11月攻佔[[青島]]<ref>{{cite web | url=http://cul.shangdu.com/today/20130823/425_5832488.shtml | title=历史上的8月23日:日本向德国宣战 | publisher=商都网|accessdate=2013-12-09}}</ref>。[[第一次世界大戰]]使日本富強,日本進入短暫的「[[大正民主]]」時期。1918年,米價急脹,日本農村爆發[[1918年米骚动|米騒動]]事件,並演變成武裝衝突,参与者逾二百萬人;事後警方逮捕超過二萬五千人,其中八千二百人被判各項刑罰:轻则罚款,重则處死<ref>{{cite book | title=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Japan 1868–1941 | publisher=[[劍橋大學出版社|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]] | author=W. J. Macpherson | year=1995 | isbn=978-0521557924}}</ref>;此事亦使[[寺內正毅|寺內內閣]]下台。由於當時日本內地的大米供不應求,因而增加生產朝鮮和臺灣的大米,並进口更多的外地大米至內地,以解內地缺米之憂;朝鲜和臺湾对内供米减少,朝鲜农民祇能从滿洲进口杂粮充饥<ref>{{cite journal|author=許介鱗|title=日本殖民統治台灣與朝鮮的比較(二)|journal=海峡评论|year=2006|month=2|issue=182|url=http://www.haixiainfo.com.tw/182-954.html|accessdate=2014-01-22}}</ref>。翌年,[[臺灣總督府]]宣布,開始[[臺灣日治時期]]極重要的水利工程——[[嘉南大圳]]<ref>{{cite web |url=http://wcis.pcc.gov.tw/files/15-1004-1886,c121-1.php |title=嘉南大圳 | publisher =中華民國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 | accessdate=2014-01-22}}</ref>,並於1930年竣工<ref name="multiple">台灣的古圳道 王萬邦/著 ISBN 9572856103 2003年4月出版</ref>。1923年9月,日本[[關東大地震]]<ref>{{cite web |url= http://www.tanken.com/sinsai.html |title={{lang|ja|関東大震災の惨状}} |publisher ={{lang|ja|探検コム}} | accessdate=2008-01-12}}</ref>,死亡人數達十三萬人,日本經濟遭遇重創;1927年4月,由于日本政府救濟[[臺灣銀行]]失敗,陷全國金融於險地,史稱「[[昭和金融恐慌]]」<ref>{{cite web | url=http://news.sina.com.tw/books/history/barticle/9504-4.html | title=昭和初期金融恐慌的台銀危機(之三)台灣總督府在1927年昭和金融恐慌期的應對 | publisher=遠流出版 | via=新浪新聞 | accessdate=2014-03-14 | author=黃紹恆}}</ref>;1930年,世界經濟陷入嚴重[[經濟衰退|衰退]],日本未能倖免。在此期間,[[濱口雄幸|濱口]]、[[犬養毅|犬養]]和[[岡田啟介|岡田]]內閣為挽救經濟,主張削減軍費,使軍部和右翼組織不滿,三人亦先後被暗殺<ref>{{cite web | url=http://www.simplyarticle.com/article/63591498004/ | title=辛亥百年祭——中國人完全不了解的近代史(五)|publisher=中華網 | accessdate=2015-06-11}}</ref>。

[[File:HiroshimaGembakuDome.jpg|thumb|left|[[廣島市原子彈爆炸|廣島原爆]][[原子彈爆炸圓頂屋|圓頂]]]]

1931年,日軍發動[[九一八事變]],入侵中國東北,扶植[[傀儡國家]][[满洲国]];再於1932年,在上海發動[[一·二八事變]]。1936年2月26日,發生了[[二二六事件]]<ref>{{cite web |url= http://www.tanken.com/226.html |title={{lang|ja|写真で見る二・二六事件、証言で綴る226事件}} |author= | publisher = {{lang|ja|探検コム}}| accessdate=2014-03-22}}</ref>,[[廣田弘毅]]組閣,建立以[[天皇]]及軍部為本的[[法西斯]]體制<ref>{{cite web | url=http://big5.xinhuanet.com/gate/big5/news.xinhuanet.com/world/2005-06/08/content_3057728.htm | title=甲級戰犯中被絞死的惟一文官:廣田弘毅|publisher=中國青年報|via=新華網 | date=2005-06-08 | accessdate=2013-12-09}}</ref>。1937年7月7日,日軍策動[[盧溝橋事變]],正式入侵中國,引發[[中国抗日战争|中日戰爭]]。戰時[[日本皇軍|日軍]]佔領華東平原,包括首都[[南京]],並試圖以[[南京大屠殺]]逼中國軍民屈服<ref>{{cite web |url= http://news.xinhuanet.com/world/2007-04/24/content_6022978.htm |title=日本政府承认南京大屠杀事件中有杀害非战斗人员行为 |publisher=新華網| accessdate=2015-03-21}}</ref>,估計被殺人數約三十萬人<ref>{{cite web| url=http://jds.cass.cn/UploadFiles/2010/11/201011041014223781.pdf |title=论南京大屠杀遇难人数认定的历史演变 | publisher=江海学刊 | author=孙宅巍 | year=2001}}</ref><ref group="註">數字有爭議,詳見[[關於南京大屠殺的爭論]]。</ref>,[[蔣中正]]率領的[[國民革命軍]]祇能退守中國西南一帶<ref>{{cite web | url=http://www.bookzone.com.tw/event/gb299/page032.asp | title=中國命運‧關鍵十年 - 美國與國共談判真相(1937~1947) | publisher=天下文化 |date=2010-07-07 | accessdate=2014-03-25}}</ref>。但其後戰情僵持不下,令日軍陷入[[消耗戰]];曠日持久,消耗日軍大量人力、物力和財力<ref>{{cite web | url=http://hk.crntt.com/doc/1010/0/5/6/101005686.html | title=險象環生的日本二戰投降內幕:主戰派爆兵變|publisher=中國評論新聞網|date=2009-06-26 | accessdate=2013-12-09}}</ref>,加上歐美對日本[[禁運]],[[石油]]和[[鋼鐵]]等,不得運往日本。因此军方孤注一擲,發動「[[大東亞戰爭]]」,向南亚继续扩张,史稱[[太平洋戰爭]]<ref>{{cite web | url=http://war.163.com/07/0205/14/36ISOCQI00011232.html | title=日本偷袭珍珠港的真正原因 | publisher=世界博览 | via = 网易| date=2005-06 | accessdate=2014-03-25}}</ref>。

[[File:Surrender of Japan - USS Missouri.jpg|thumb|right|1945年9月2日在[[東京灣]]美國戰艦[[密蘇里號]]上簽署降書的日本代表]]

1941年12月,日軍偷襲[[夏威夷]]的美军基地[[珍珠港事件|珍珠港]],並正式向[[美國]]、[[英國]]和[[荷蘭]]宣戰,同時開始進軍[[东南亚]]等太平洋地區。日軍起初連戰皆捷,然而[[大日本帝國海軍]]在[[中途島戰役]]大敗,成為太平洋戰爭的轉捩點<ref>{{cite web | url=http://big5.huaxia.com/zt/js/15-005/4361400.html | title= 中途島戰役 |publisher=華夏網 | date=2015-04-16 | accessdate=2015-06-11}}</ref>。1938年以来,日军以「[[扫荡]]」、「[[三光作战]]」,试图稳定中國的日佔區,但仍无法扭转整体局势。戰爭後期,美國海軍陸戰隊接連攻下[[硫磺島]]和[[沖繩島]],美軍[[B-29轟炸機]]隨即密集轰炸日本本土,許多城市遇襲,市民傷亡慘重、工業設施盡毀,並重創日本的飛機工廠和機場<ref>{{cite web | url=http://big5.news365.com.cn:82/gate/big5/wenhui.news365.com.cn/xsz/201307/t20130710_1310055.html | title=1945,攻佔沖繩島 | date=2013-07-10 | accessdate=2013-12-09}}</ref>。1945年8月6日和9日,美军依次在[[廣島市]]和[[长崎市]]投下两枚[[原子弹]];同時[[苏联]]亦於8月8日對日本宣戰,[[八月風暴行動|佔領日屬滿洲]]。8月15日,[[裕仁天皇]]以[[玉音放送|電台廣播宣佈投降]]。9月2日,日本政府簽署[[降伏文書]],接受[[波茨坦宣言]],並將領土範圍限於本州、北海道、九州、四國以及其他指定島嶼<ref>{{cite web | url=http://www.ndl.go.jp/constitution/e/etc/c06.html | title=Potsdam Declaration <nowiki>|</nowiki> Birth of the Constitution of Japan | accessdate=2013-12-11}}</ref>。[[第二次世界大战]]正式結束<ref>{{cite web |url=http://library.educationworld.net/txt15/surrend1.html |title=Japanese Instrument of Surrender |publisher=educationworld.net |accessdate=2006-12-28}}</ref>。


[[File:Amberley TV.jpg|thumb|left|日本在[[神武景氣]]時期生產的[[電視機]]]]

=== 盟軍軍事佔領和戰後經濟發展 ===
從[[1945年]]戰敗到[[1952年]][[韓戰]]期間,日本被[[同盟國軍事佔領日本|盟軍軍事佔領]],由[[同盟國最高司令官總司令部|駐日盟軍司令]](GHQ)統治,美軍實行財閥解體政策,對壟斷資本進行大規模重組。1950年,[[韓戰]]爆发,美国对日本的政策開始改變,包括单方面和日本議和並放弃戰勝國对日索赔的權利<ref name="ft">{{cite book|author=崔新京, 李坚, 张志坤|title=日本法西斯思想探源|year=2006|publisher=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|isbn=9787802303065}}</ref><ref>{{cite book|author=苏智良, 荣维木, 陈丽菲|title=日本侵华战争遗留问题和赔偿问题|year=2005|publisher=商务印书馆|isbn=9787100046596}}</ref>,允许日本設置[[自卫队]]<ref name="zbg">{{cite book|author=鄭保國|title=美國霸權探析|year=2009|publisher=秀威出版|isbn=9789862212943}}</ref>,同时向日本订购大量军火及军需产品,帶動日本戰後军工产业的發展<ref name="jc">{{cite book|author=James Cotton, Ian Neary|title=The Korean War in History|year=1989|publisher={{link-en|曼徹斯特大學出版|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|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}}|isbn=9780719029844}}</ref><ref>{{cite web|author=鲁思平, 马平|title=朝鲜战争的美军“特需”使日本经济起死回生|url=http://old.globalview.cn/ReadNews.asp?NewsID=8029|accessdate=2015-03-21}}</ref>。美国亦在经济、政治方面對日本提供援助,使其成為[[第一島鏈]]的一部分,遏制共产主义<ref>{{cite book|author=袁昌堯, 張國仁|title=日本简史|year=1996|publisher=書林出版有限公司|isbn=9789575865993}}</ref><ref>{{cite book|author=陈峰君, 王传剑|title=亚太大国与朝鲜半岛|year=2002|publisher=北京大学出版社|isbn=9787301056554}}</ref>,由此而生的「特需繁榮」讓日本經濟進入[[日本戰後經濟奇蹟|高速發展期]],並在隨後十年分別出現[[神武景氣]]、[[岩戶景氣]]等多次經濟發展高潮。1956年12月18日,日本加入[[聯合國]]<ref>{{cite web |url=http://www.mofa.go.jp/mofaj/gaiko/jp_un/un_jp50.html |title={{lang|ja|日本の国際連合加盟50周年}} |publisher=[[外務省]] |date= |accessdate=2008-01-12}}</ref>。1964年,東京成功舉辦[[1964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|奧運會]],帶來[[奧林匹克景氣]],同年日本加入了[[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]],[[國民生產總值]]在其後4年超越英、法,德,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,正式躋身於先進國家之列<ref>{{cite web | url=http://big5.chinastock.com.cn/yhwz_about.do?methodCall=getDetailInfo&docId=3690743 | title=日本申奧成功 鉅額開支能否削減債務? | |publisher=每日經濟新聞 | via=每經網 |date=2013-09-10 | accessdate=2015-03-21}}</ref>。1972年,美國將[[沖繩縣]]的行政權、施政权[[沖繩返還|交还給日本]]<ref>{{cite web | url=http://www.china001.com/show_hdr.php?xname=PPDDMV0&dname=CULED41&xpos=116 | title=美日冲绳问题与冲绳返还得以实现的原因 | accessdate=2013-12-12 | author=张杨}}</ref>。

===自民黨時代===
1973年,[[第一次石油危机]]爆發,日本經濟增長每年僅4%左右,低於六十年代初的9%,日本高速經濟成長時期宣告結束,但日本在世界經濟體中仍排第二位<ref>{{cite web | url=http://big5.xinhuanet.com/gate/big5/japan.xinhuanet.com/2013-06/04/c_132428586_2.htm | title=政壇風雲:當日本"得罪"美國 | publisher=新華網 | date=2013-06-04 | accessdate=2013-12-10}}</ref>。[[1990年代]]初期,[[日本泡沫經濟]]崩潰,經濟陷入長期不景氣階段。這一時期失業攀升,[[國債]]與[[赤字]]龐大,加上1995年[[奧姆真理教]]發動的一系列恐怖攻擊與[[阪神大地震]],社會陷入不安。進入[[21世紀]]初期,日本經濟透過往[[新興市場]]出口出現小波段復甦的[[伊邪那美景氣]]<ref>{{cite web |url=http://news.bbc.co.uk/1/hi/business/5178822.stm |title=Japan scraps zero interest rates |publisher=[[BBC]] |date=2006-07-14|accessdate=2006-12-28}}</ref>,但是2008年發生全球[[金融海嘯]],[[索尼]]和[[豐田]]等指標性大企業紛紛爆出巨大虧損<ref>{{cite web | url=http://digital.sina.com.hk/news/-7-1442246/1.html | title=平井一夫: Sony 正走在復興的路上 |publisher=新浪網| date=2013-11-13 | accessdate=2013-12-10}}</ref>。

戰後的日本自1955年起長期由[[自民黨 (日本)|自民黨]]執政,因而出現「[[55年體制]]」<ref>{{cite web | url=http://paper.wenweipo.com/2013/07/21/YO1307210004.htm | title=自民黨今料奪參院 日派閥內戰烽煙四起 | publisher=[[文匯報]] | date=2013-07-21 | accessdate=2013-12-10}}</ref>,直至1993年由於部份自民黨黨員退黨,導致自民黨在該年國會眾議院選舉過後[[非自民·非共產連立政權|短暫失去組閣權]]約10個月,然而短短一年後自民黨與[[日本社會黨|社會黨]]<!--村山內閣是社会党+自民党連合、不是公明黨-->聯手,藉[[村山富市]]內閣的組建重返執政地位<ref>{{cite web | url=http://www.nippon.com/hk/in-depth/a02302/ | title=日本首相和義大利總理為何「短命」 |publisher=nippon.com| author=池谷知明| date=2013-11-18| accessdate=2013-12-09}}</ref>。2009年,執政共計長達54年的[[自民黨 (日本)|自民黨]]下台,首次失去國會眾議院第一大黨的地位。僅僅三年後,由於[[民主黨 (日本)|民主黨]]施政失當和在[[東日本大震災]]中救災不力<ref>{{cite web | url=http://dailynews.sina.com/bg/news/int/chinanews/20110404/18022348522.html | title=菅直人政權救災不力 自民黨有望參與執政 | publisher=中國青年報 | via=新浪網 | date=2011-04-05 | accessdate=2015-03-21}}</ref>,[[內閣總理大臣]]更換頻繁,加上[[福島核災]]使日本的經濟再次陷入困境,造就[[自民黨 (日本)|自民黨]]再次上台的機會<ref name="e2">{{cite web | url=http://news.e2.com.tw/utf-8/sp2012/12461518.htm | title=承諾跳票人民怒 民主黨慘敗 安倍回任做首相 | publisher=壹凸新聞| date=2012-12 | accessdate=2013-12-10}}</ref>。2012年12月,自民黨取得壓制性勝利,黨總裁[[安倍晉三]]在上台後倡議修改[[憲法]],取消當中否定的[[集體自衛權]]<ref name="www86"/>以允許自衛隊到海外參與[[聯合國]]的維和反恐行動<ref name="mdnkids"/>,同時將自衛隊的目標改為「本土防衛和國防保障」<ref name="mdnkids"/><ref name="kenpou">{{cite web | url=https://www.jimin.jp/policy/pamphlet/pdf/kenpou_qa.pdf | title=日本国憲法改正草案(增補版) | publisher=[[自由民主黨 (日本)|自民党]] | date=2012-04-27 | accessdate=2013-12-10}}</ref>,透過自主制定的新憲法使日本成為一個正常的[[主權國家]]<ref name="jimin116667">{{cite web | url=https://www.jimin.jp/activity/colum/116667.html | title=「憲法改正草案」を発表 | publisher=自民黨 |accessdate=2013-12-10}}</ref>。然而由於新憲法的部分字眼具爭議性,引發部分亞洲鄰國不安<ref name="hantai"/>,其推出的{{link-ja|特定秘密保護法案|特定秘密保護法案|秘密保護法案}}在社會上亦引起一些疑慮<ref>{{cite web | url=http://paper.wenweipo.com/2013/12/08/YO1312080014.htm | title=日強推秘密法 恐恃勢硬修憲 | publisher=[[文匯報]] | date=2013-12-08| accessdate=2013-12-11}}</ref>。[[安倍晉三]]在任期間也推行了一系列經濟改革措施,包括推動[[日圓]][[貶值]]、實行[[量化寬鬆]]等<ref>{{cite web | url=http://finance.chinanews.com/cj/2013/11-04/5458704.shtml | title=日本繼續維持量化寬鬆政策 | publisher=[[经济日报 (中华人民共和国)|经济日报]] | via=中新網 | date=2013-11-04 | accessdate=2014-02-09}}</ref>,被稱為「[[安倍經濟學]]」<ref name="whjg">{{cite web | url=http://finance.china.com.cn/money/forex/whjgzl/20131209/2030646.shtml | title=日元一貶再貶 凱恩斯也叫不回來 | publisher=中國網 |date=2013-12-09| accessdate=2015-06-11}}</ref>。縱使當中調高[[消費稅]]的措施可能會令部分國民的薪資追不上物價升幅<ref name="whjg"/><ref>{{cite web | url=http://geft.edn.udn.com/files/15-1000-2829,c88-1.php | title=日本:是的!經濟正在復甦 | publisher=[[經濟日報 (台灣)|經濟日報]]|date=2014-01-18 | accessdate=2014-02-09}}</ref>,但由於日元兑[[美元]]贬值,帶動日本產業出口量和國內消費需求攀升,使日本能夠擺脫長達15年之久的通縮陰影<ref>{{cite web | url=http://news.cnyes.com/Content/20131227/KHC4MIV3OC41R.shtml | title=經濟觀察─日本通脹穩步上行,工業產出連續增長 |publisher=鉅亨網| date=2013-12-27 | accessdate=2014-02-09}}</ref>,亦令[[失業率]]創6年新低<ref>{{cite web | url=http://news.cnyes.com/Content/20140204/KITKPGGQ3XR9E.shtml | title=12月失業率降至3.7% 創6年新低 | publisher=精實新聞 | via=鉅亨網 | date=2014-02-04 | accessdate=2014-02-09}}</ref>,[[日經平均指數]]升至近六年高位<ref>{{cite web | url=http://hk.finance.yahoo.com/news/美元升至103日圓-帶動日經平均指數漲至近六年高位-072706256.html | title=美元升至103日圓 帶動日經平均指數漲至近六年高位 | publisher=infocast| date=2013-12-03 | accessdate=2013-12-09}}</ref>。
==地理==
==交通==
==經濟==
==人物==
==體育界==
==參考鏈接==
==註釋==
{{reflist|group=註}}
== 参考文献 ==
{{refbegin}}
{{Reflist|colwidth=20em}}
{{refend}}

[[Category:日本]]

2016年9月29日 (Si) 12:08 ke siû-thin pán-pún

這邊 "日本" 个頁面係漢字,有白話字連結 "Ngi̍t-pún‎" 个頁面在這項點出


日本系位于亚洲东部 嘅 島国,領土由北海道、本州、四国、九州四个大島 捞 六千八百多个小島組成,西临日本海 捞 朝鮮半島隔海相望,东面就系太平洋,國土面積約37.8萬平方公里。 “日本”这个词 嘅 名字 意思系“朝阳升起 嘅 地方。「日本」一詞字出自(抑 大和) 嘅 雅称日之本Ngit-pún-ngî日の本ひのもと Hi no moto),在《万叶集》及《源氏物語》中出現。臨尾 受到漢文化,該名詞 嘅 發音 自训读改系現在 嘅 音读。</ref>,日語中「日本」一詞有多个讀法,一般讀作「にっぽん」(模板:Audio)或「にほん」(模板:Audio[1]。到今晡日,日本政府 本本 無规定标准读音,故所有两个读法[2]。但由於位於中國東面 嘅 海洋上,故此中文使用上抑稱其系「東瀛」 抑 「東洋[3]

  1. "日本の正式な読みは「ニッポン」?".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2014-01-05. 2014-03-20 chhà-khon. 
  2. "第171回國會 質問第570號 日本国号に関する質問主意書". 衆議院. 2014-03-20 chhà-khon. 
  3. 吴鸿春. ""扶桑"與日本". 2015-03-21 chhà-khon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