客家語
客家話(白話字:Hak-kâ-fa),乜安到客家語,簡稱客話、客語,係漢語族下背个語言,有超過5000萬人使用。客家話在毋同地區有毋同特色,有兜地區還過“艾話”、“新民話”等等毋共樣个喊法。使用客家話个該兜人群集中在中國南方省份,包括 廣東、福建、江西、廣西、四川、湖南、貴州、海南摎台灣;在海外,有80過隻國家摎地區分佈有會講客个人群,包括英國等其他歐洲國家、美國、非洲、南太平洋、印度、菲律賓、馬來西亞、印度尼西亞、澳洲等。學術上背,客家話以梅縣話做代表;在臺灣肚,四縣腔係客家話裏背過強勢个方言。
簡介
[phiên-siá | kói ngièn-sṳ́-mâ]屬性
[phiên-siá | kói ngièn-sṳ́-mâ]客家話係漢族客家人个母語 ,分布區域當廣泛,包括了中國大陸東南沿海、南部、西部(例如四川)个省份、海南、香港新界、台灣,海外客家人移民地區(如毛里求斯、印度、馬來西亞等等)。比較集中个中心文化區係廣東省東北部(即粵東、粵北),江西省南部(贛南),福建省西部(即閩西),爾兜地區統稱做閩粵贛三角地帶,也喊做客家話大本營。
另自个喊法
[phiên-siá | kói ngièn-sṳ́-mâ]因為“客家”爾隻喊法又毋流行於一兜地區,故所客家語有毋少另自个喊法。下背列表:
喊法 |
分佈地區 |
喊法由來 |
附註 |
---|---|---|---|
客家話 | 廣東東部、北部;福建西部、江西南部等 | 先有“客家人”喊法,後有“客家話”喊法 | 臺灣正式場合應稱爲客家語、客語 |
𠊎話 | 粵西、桂南等地區 | 因為第一人稱爲𠊎(ngài)而得名[2] | |
新民話 | 廣西 | 相對於僮族撈粵語人,客家人係新移民,故所當地人喊客家語做新民話 | |
麻介話 | 廣西 | 因客家語特色詞“麼个”而得名[2] | |
懷遠話 | 江西銅鼓縣等地,湖南瀏陽市等部分地區 | 因清朝客籍人入籍懷遠都而得名[3] | 一般指个係客語銅鼓片 |
客姓話 | 湖南 | 源於其他民系對客家語个喊法 | 浏陽當地客家人也自稱客姓人 |
粵東語 | 台灣 | 台灣日佔時期,籍貫廣東省个台灣土民分記載做“粵籍”摎“粵東人”,所用語言分安到“粵東語” | 今下中國既經當少用邇種喊法 |
廣東話(土廣東話) | 四川、重慶、陝西、湖南某兜地方撈舊時个台灣等 | 因“湖廣填四川”或同時期个客家人多祖籍廣東並且自稱“廣東人”,故所得名[2] | 後加“土”字來區別當代世居廣東人(或廣府人);現代台灣已少用爾種喊法 |
汀州話(汀州腔) | 浙江麗水、雲和等 | 浙江等地个客家人係從古汀州遷過去个,故所有汀州話个喊法 | |
惠州話 | 廣西、台灣等 | 從原惠州府遷到其他地區个群體,自稱惠州人,所使用語言分安到“惠州話” |
特殊作用
[phiên-siá | kói ngièn-sṳ́-mâ]因為客家人分佈忒過廣泛,故所單一个地域認同無法將客家人撈其他群體區分開來。在邇種情況下背,語言認同就顯得刮要緊吔。客語个特殊作用,就在於佢係客家民系个認同標志。
歷史
[phiên-siá | kói ngièn-sṳ́-mâ]客家語主要源於中古漢語,有兜人認為其在南宋時期定型[4]。
現狀
[phiên-siá | kói ngièn-sṳ́-mâ] 客家語在今下情況毋樂觀。有資料顯示,客家語分認爲係地球上衰落最快个語言之一[5]。
中國大陸
[phiên-siá | kói ngièn-sṳ́-mâ]在中國大陸,由於各地區文化經濟交流个增加,人撈人廣泛使用普通話,傳統客家地區也一般毋使用客家話講課,後生一代從細開始接受普通話教育。同時,由於電視媒體个普及,客家話乜好少出現阿新聞傳媒上,進一步造成客家後生對客家話个冷落。以口頭方式流傳个傳統客家童謠撈山歌等,今下既經當少人做得完整誦唱。另一方面,在珠江三角洲地區以“方言島”形式存在个客家話,同時受普通話撈相對強勢个粵語影響,部分客家人家庭生活用語轉向普通話摎粵語。
隨等普通話普及率超過80%,政府對方言个干涉越來越少。近年出現了毋少方言影視,如2020年陸河客家話電影《我的村我的家》,梅縣客家話電影《圍屋喜事》。浸入式客家話教育乜陸續起色,如2021年清溪中心幼兒園設立客家話日,2022年四川儀隴設立客家話特色課程。 2023年5月,官媒“學習強國”乜推出客家話播音。
香港
[phiên-siá | kói ngièn-sṳ́-mâ]在香港地區,20世紀70年代經濟起飛以後,客家話基本上在傳媒撈公共場合肚絕跡,咹樣般,齊家就錯誤認爲香港從來無客家話[6]。
臺灣
[phiên-siá | kói ngièn-sṳ́-mâ] 在臺灣,因客家人在清領前期一度受限於渡臺禁令,並且在人數上比毋過閩南移民,結果今日除國語外,閩南語也成為臺灣个強勢語言之一。因大眾傳播媒體个影響,即使平常毋以閩南語互相溝通个客家人,大多也做得略通閩南語。部份地區客家人集體轉用閩南語,成為福佬客;轉向使用國語个客家人又過多,特別係越至後生者。根據中華民國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在2004年所做个調查,30歲以下年輕客家人有3成做得聽解客話,單淨1成做得流利使用;在家庭語言方面,30歲以下約有60%使用國語,20%使用閩南語,毋超過10%使用臺灣客家語。
近年來,臺灣居民意識到保護母語个重要性,臺灣客家人也毋例外。政府成立了專門个機構行政院客家委員會,制定《客家基本法》[7],在學校推行台灣客家語教學,同時設立了客家電視台撈客家廣播電台,舉辦客語認證,並立法規定火車、捷運等大眾運輸工具愛提供台灣客家話播音服務[8]。
海外
[phiên-siá | kói ngièn-sṳ́-mâ]在海外地區,例如馬來西亞,華人肚也有毋少个客家人,除開沙巴州地區,目前在西馬嘅柔佛州客家話也依然廣為流傳。毋過,隨緊經濟全球化,客家人撈其他族群交流越來越密切,客家話在海外客家社區个傳播撈傳承也出現了危機[9]。
方言
[phiên-siá | kói ngièn-sṳ́-mâ]代表
[phiên-siá | kói ngièn-sṳ́-mâ]語言學家一般將廣東梅縣話看做客家語个典型代表[10]。在台灣,就以四縣話為典型代表(撈梅縣話有當多相同),大眾運輸肚个客話廣播使用个大多係佢。毋過並毋存在一隻公認个標準口音,雖然梅縣話係客家語代表,毋過,民間對“梅縣話作為客家語標準音”缺乏認同,多數使用非梅縣話个客家人一般毋會講梅縣話,甚至撈講梅縣話个人交流時還有兜溝通障礙。
分片
[phiên-siá | kói ngièn-sṳ́-mâ]客家話在《中國語言地圖冊》肚分分做八片:粵臺片、粵中片、惠州片、粵北片、汀州片、寧龍片、于桂片、銅鼓片;除開上片所講个八片,還有兜毋分片个客家語方言,如粵西、桂東南、四川等地區个客家話[1]。
分佈
[phiên-siá | kói ngièn-sṳ́-mâ]客家話主要分佈在:
- 中國大陸个粵東、閩西、贛南交界,廣西、湖南、粵西、贛西北(以銅鼓縣做中心)等也有好多分佈。
- 臺灣个桃園縣、新竹縣、苖栗縣、屏東縣、高雄縣、台東縣等縣[11]。
- 香港个新界大埔、元朗、上水等鄉鎮[6]。
- 海外華人社區如: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、印度、非洲、南印度洋島國(毛里求斯等)、美洲地區等[1]。
語音特點
[phiên-siá | kói ngièn-sṳ́-mâ]- 古全濁聲母撈次清聲母合流,毋論平仄多讀成送氣清塞音、塞擦音。
- 古莊組撈精組洪音無分別,讀舌尖前音[ts ts' s]
- 古泥、來母毋混。
- 古曉、匣母逢合口字大部分讀做[f]。
- 古非、敷、奉、微母部分字讀做重唇音p p' m。
- 同攝(山、蟹、咸等攝)裡肚一二等字在不同範圍裡肚有毋同嘅讀音。
- 梗攝字白讀多數讀做[aŋ iaŋ]或者係帶a的鼻化韻。
- 山攝開口一等牙喉音字多撈合口一等齒音字混同,而韻腹多數係ɔ、o。
- 宕攝開口一等唐韻撈江攝二等江韻字多數混同,讀做[ɔŋ]或[iɔŋ]。
- 果假兩攝韻腹嘅區別普遍係 o、ɔ 撈 a、ɑ個分別。
- 侵韻莊組字“森”、“蔘”多數撈其他聲母字讀音毋同。
- 遇攝字“五”多數有[ŋ]嘅讀音。
- 次濁入聲字有兩個走向,或撈清聲母同,或撈濁聲母同。
- 保留入聲調類者,厥聲調多係短促調。
- 多數地點知組聲母毋分二三等。
- 多數地點知組三等撈章組個別字相當一致讀做[t t']。
- 精組好少分洪細,見組分洪細嘅比較多,但係尖團多數毋混。
- 微母字多數撈匣影雲以合口字混同做[v]聲母。
- 影母洪音毋撈疑母混同。
- 四等韻(如齊韻)字有讀洪音。
- 宕攝一等字開撈合口字多數混同,一般讀作[ɔŋ]。
- 曾攝開口一等字撈梗攝開口二等字(文讀)多毋分,讀作[ɛn]或ɛŋ]。
- 多數地點無撮口呼。
- 多數地點古陽聲韻 -m -n -ŋ 韻尾三分。
- 多數地點入聲韻保留 -p -t -k 韻尾三分。
- 多數地點聲調為六類,平入各分陰陽,上去雜為二調。
- 古入聲字今聲調大多數按清濁分成兩調。
- 多數地點將部分次濁去聲字讀成清聲母。
- 古全濁、次濁部分上聲字除開少數地點外都有將常用字讀做陰平調。
注音撈書寫形式
[phiên-siá | kói ngièn-sṳ́-mâ]- 客家話傳統使用漢字,部分無法考本字个表達多用同音字代替;
- 中國大陸廣東省推出過客家話拼音方案,毋過單淨用在梅縣話;
- 英國長老會差會在客家話地區(當前以臺灣為主)使用白話字;
- 臺灣地區用於為客家語注音个係通用拼音,後來又改進為客家語拼音方案。
參考文獻
[phiên-siá | kói ngièn-sṳ́-mâ]- ↑ 1.0 1.1 1.2 李榮,熊正輝,張振興等.中國語言地圖集.香港:朗文出版(遠東)有限公司,1987.
- ↑ 2.0 2.1 2.2 孟萬春.陝西商洛“廣東話”語音研究[J].延安大學學報(社會科學版),2008,30(05),100-103 .
- ↑ 賴文峰.寧州懷遠人淵源稽考[J]. 宜春學院學報, 2005,(03).
- ↑ 吳松弟.客家南宋源流說[J].復旦學報(社會科學版),1995,(05),108-113.
- ↑ 吳伯雄的客家情結.《南風窗》.
- ↑ 6.0 6.1 香港和客家話.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網站[引用日期2013-05-20].
- ↑ 《客家基本法》.中華民國司法院.
- ↑ 《大眾運輸工具播音語言平等保障法》.中華民國司法院.
- ↑ 僑民第三代不會客家話 客家文化海外傳播現危機.人民網.2010-12-02[引用日期2013-05-20].
- ↑ 謝永昌.古漢語的“活化石”——客家話(——兼論客家方言以梅縣話爲代表的緣由)[J].嘉應大學學報(社會科學),1997,(5),102-107.
- ↑ 台灣客家人分布地區 .中國國際廣播電台國際在線.2011-04-07[引用日期2013-05-20].